韩国KF-21“猎鹰”战斗机最近高调量产,但这款被韩媒捧为“亚洲首款隐身战机”的明星装备,实际性能却引发巨大争议。
韩国国防部计划到2032年列装120架KF-21,宣称其国产化率高达65%,但核心技术如发动机、雷达严重依赖美国货架产品。
更尴尬的是,印尼作为联合研发方仅承担20%费用,却因技术贡献低遭韩国民众嘲讽,甚至量产机喷涂印尼国旗都掀起网络骂战。
KF-21外形酷似美国F-22,菱形机头、倾斜垂尾和S型进气道一应俱全,乍看确实有五代机的派头。
但仔细看机腹,4枚空空导弹直接半埋在机身下,弹头暴露在外,翼下还有6个外挂点——这种设计让它的雷达反射面积飙升至0.1–1平方米,是F-35的10倍以上。
韩国KAI公司CEO姜九英辩称这是“4.9代战机”,但德国《明镜》周刊直接戳破:“外挂武器导致隐身效果仅相当于F-35的十分之一”。
展开剩余84%隐身涂层的技术水平也暴露短板。
韩方宣称采用先进吸波材料,实际性能仅相当于美国十年前的标准,而中国歼-35的隐身涂层配合锯齿喷口,雷达反射面积低至0.01平方米。
更关键的是,KF-21连内置弹舱都没有,半埋挂架在实战中一旦携带导弹,隐身性能立刻归零。
印度军事专家黄东犀利总结:“这种设计本质上和四代半战机外挂武器没区别,只能算特定角度的‘皇帝新衣’”。
动力系统同样捉襟见肘。
KF-21搭载两台美国通用电气的F414发动机,单台推力62.3千牛,推动25吨机体最高飞到1.8马赫。
但超音速巡航? 想都别想! 它必须开启加力燃烧室才能突破音速,且无法持续飞行,而五代机的标配是能长时间以1.5马赫以上巡航。
反观歼-35配备国产涡扇-19发动机,轻松实现2马赫极速,未来换装矢量喷口后机动性还将碾压KF-21。
别看韩国媒体把KF-21吹成“中美俄之后第四款自研五代机”,韩国空军心里门儿清。
军方采购文件白纸黑字写着:KF-21首要任务是替换60岁“高龄”的F-4和F-5战机,后续再逐步替代F-16。
这些老古董连雷达都时常失灵,KF-21哪怕只升级到四代半水平,对韩国已是巨大进步。
作战定位更暴露真实层级。
韩国将KF-21与F-35A组“高低搭配”:F-35凭借真隐身能力穿透敌方防空网轰炸,KF-21则负责外围防空巡逻和拦截任务。
这种分工本质上承认了KF-21无法承担高风险突防,其价值在于用较低成本填补F-35的数量缺口——毕竟1架F-35价格顶3架KF-21。
韩国航空专家私下透露,KF-21的Block I型(当前量产版)专注空战,对地攻击能力尚未解锁。
它的AESA雷达探测距离仅200公里,多目标跟踪能力与歼-10C相当,而歼-35的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超400公里,配合PL-15导弹能在280公里外发起攻击。
KF-21飞行员甚至没有全域光电系统(EODAS),只能靠传统IRST探头观察前方,战场感知能力被五代机甩开代差。
KF-21宣传海报印着醒目的太极旗,但拆开机身全是“万国牌”:美国提供发动机和火控系统、以色列供应雷达模块、欧洲提供导弹接口。
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实际仅40%,连韩媒都自嘲“65%国产化”是把螺丝钉和蒙皮都算进去了。
最致命的是美国的技术锁喉。
KF-21量产刚启动,美国政府就限制F414发动机出口审批,担心技术泄密。
这直接卡住韩国出口咽喉——波兰、菲律宾等潜在买家因发动机供应不确定性暂停谈判。
印尼更被爆出拖欠8亿韩元研发费,两名工程师还因窃取技术被捕,合作濒临破裂。
韩国试图用“低价策略”破局。
KAI宣称KF-21单价6500万美元,比F-35便宜40%,但业内人士揭底:加上美制武器和后勤维护,实际成本接近8000万美元。
而中国歼-10CE单价仅5600万美元,性能却与KF-21接近,巴基斯坦等国家自然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。
当KF-21还在用半埋挂架折腾“伪隐身”时,歼-35的腹部弹舱已能内置6枚PL-15导弹,侧弹舱还可发射格斗弹。
这种全内置设计让歼-35保持隐身状态下发起攻击,而KF-21一旦挂弹就彻底暴露。
动力差距更让空战失去悬念。
KF-21的F414发动机推重比仅7.5,高速机动时激波阻力剧增;歼-35的涡扇-19推重比超10,配合三维矢量喷口,瞬时盘旋角速度比KF-21快30%。
印媒模拟显示:歼-35在狗斗中3秒内就能锁定KF-21,而后者雷达尚未完成火控解算。
航电系统代差宛如“智能机对功能机”。
KF-21的驾驶舱只有一块触控屏和传统仪表,飞行员需手动切换战场信息;歼-35则配备全域AR头盔,目光所及之处自动标注威胁目标,人工智能直接生成战术建议。
更关键的是,歼-35作为航母舰载机设计,机体防腐蚀强度和起落架冲击载荷远超陆基版KF-21,多环境适应力完胜。
韩国将KF-21定位为“高端市场替代者”,瞄准买不到F-35的国家。
但现实很骨感:泰国空军直言“需要真隐身战机”,转而加购中国歼-10CE;伊拉克嫌弃KF-21对地攻击能力弱,重启F-16谈判。
唯一的好消息来自波兰。
因FA-50教练机合作愉快,波兰考虑接手印尼的份额,但要求韩国转让生产线——这触及美国技术红线,谈判陷入僵局。
KAI社长姜九英在范堡罗航展拼命推销,展台却挤满打听中国歼-35的欧洲客户,场面一度尴尬。
军工分析师点破核心矛盾:买得起KF-21的国家更倾向直接采购F-35或歼-35。
预算有限的国家则会选择更便宜的枭龙或歼-10CE。
韩国试图用“4.9代”概念打开市场,但6500万美元的定价卡在中间,反而让买家左右为难。
泗川空军基地的生产线上,工人们正给KF-21喷涂太极旗徽章。
韩国媒体称其为“民族航空工业的骄傲”,但车间里美国工程师监控发动机安装的画面却很少播出。
这款战机承载了韩国跻身航空强国的梦想,却因隐身缺陷、动力依赖和定位模糊陷入争议。
当韩国空军司令坐上KF-21座舱时,他清楚这架飞机无法对抗歼-35,但至少能退役那些飞了半个世纪的F-4——对韩国而言,这或许就是最现实的胜利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1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